作者 陶煌蟒
“中华文化要扎根海外,就必须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本土化,如此海外观众才会欣赏,逐渐取得文化的认同感。”澳大利亚华人文化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余俊武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日前,余俊武以澳大利亚华星艺术团团长的身份来京,交流海外中华文化传播的成功经验。
1987年,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教的余俊武携妻子王晓燕赴澳大利亚悉尼。此后近30年的澳大利亚演出生涯中,他亲眼目睹了中华文化扎根海外的点滴,自身对中华文化的感情也愈发浓烈。
余俊武夫妇同为中央戏剧学院1984届毕业生,在他们的周围,是姜文、丛珊、吕丽萍等日后大红大紫的明星同学。当谈及出国的原因时,余俊武称“想实地了解海外的艺术形式,为自己开辟一片新天地”。
他希望用艺术形式丰富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生活,通过作品让人们从中得到慰藉,得到陶冶,得到感奋。
1988年初,余俊武和一批热爱中华文化的当地侨胞开始了他首个导演作品《雷雨》的排练,8个月后,第一台华人话剧《雷雨》登上了悉尼的舞台,并引起了侨界极大的关注,被澳大利亚政府称为“填补了澳洲华人话剧史的空白”。
余俊武在创作中所显示出的艺术才华和感召力,使其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艺术圈子。1989年,他导演的澳大利亚华人第一台历史剧《吴王金戈越王剑》问世,紧接着《游子情》、《寸草心》、《马兰花》等一连串艺术篇章接踵而来。
海外观众对中华艺术的肯定也逐渐让余俊武明白,只有成立一个华人文化艺术组织,才能凝聚澳大利亚侨界文化工作者的力量,让中华文化在澳扎根。
澳大利亚华人文化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澳华文联)1990年正式成立,余俊武当选主席,并形成了“选择优秀剧目、开发艺术原创、融入主流社会、进行市场操作”的自身体系。
1993年,由余俊武担任总导演的大型文艺晚会《中华魂》带领一批从中国大陆移民来的青年艺术家,第一次登上了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
他至今还记得,当晚,台上的演员和台下2700名观众同歌唱,演员的眼眶都湿润了,海外游子们感受了“天涯共此时”的振奋。
“那几年,我们是汗泪淋漓爬过来的,一步步登上了悉尼歌剧院的红色地毯,为的就是把中华文化的金字塔建立在那里,这是我们的责任。”余俊武说。
紧跟《中华魂》的脚步,余俊武带领澳华文联主创又排练了现代派话剧《湿》,拍摄了《中国艺术家在澳洲》、《新世纪》、《西藏文化周》、《相聚在悉尼》等中华文化艺术作品。
多年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让余俊武渐渐懂得,海外观众对中华文化的欣赏已从当初的“看热闹”转变成“看门道”,他们需要的是更专业化的演出。
“东方传统文化只有与西方现代元素相结合,才能让海外观众感受到文化的亲近。”余俊武强调,要以欣赏的眼光去了解中华文化,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让其扎根海外。(完)